昨晚回程时,在高铁上看了一本书,标榜着是哈佛耶鲁高材生的学习方法,这的确是个吸引人的钩子。
厉害的人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学习这回事也是一样。
近年来,有不少这类的书籍,归纳下来你会发现,里头所提到的技巧可能了无新意,大多是我们过往曾听过或熟知的模型或框架。
当我听到这样的意见或回馈时,总会感到可惜。
可惜的是,他们可能不是真的那么清楚学习这件事,关键是在实践,也就是输出,而不在输入。
延伸阅读:
建构在输出之下的输入才有意义,就如同基于选择下的努力才能发挥成效。
方向错了,方法再对也到不了目的地。
所以说,比起学习的技巧,作者在书中明说或暗喻的运作过程与组装方式,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的。
为什么同样的技巧,有些人用起来的成效就是和自己不一样?为什么明明都是自己会的技巧,有些人却可以将这些组装起来变成一套工具?
有很多的名词可以解释这件事,像是蒙格的模型思维、迁移技能、跨域思维;甚至在我的认知里,所谓的斜杠也应该做到如此。
归纳这些书中的内容,我认为包含三个层面:
一、框架模型:提升效率与效能
二、费曼学习:输出反馈更好的输入
三、专注管理:脑科学来改善专注力的控制
首先,当中用了哪些框架模型?
为什么使用(在什么场景与动机下)?
如何结合其他框架模型来运用?(我还会思考有没有替代的框架模型?为什么不能使用其他的模型框架?会导致什么问题发生?)
就像烹饪一样,试着用各种方法来料理,甚至刻意试误,你才会真正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。
其次,在学习到足以提供实践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后,就直接动手去做,发现卡关或怎样都无法提升成效时,再回头补足必须的知识与技能,持续往前推进;
这就是用输出反馈更好的输入。
几乎可以在所有高效学习的书中,都会看到”做中学”的概念,这与多数人所认知的学好了再去做,是有很大不同的。
事实上,这也是阻碍多数人学以致用的根本原因,因为我们都觉得:
自己还没准备好,或是不够好。
最后,是专注力的控制与管理。
过往有许多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谈习惯养成与注意力控制的方法,近年则是多了从脑科学角度来谈专注力管理的书籍。
人不是机器,所以会因为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而分心、降低注意力,懂得运用专注力管理,就可以调配更多资源在学习上,提升效率与效能。
常听到的心流,也是一种专注力管理的概念。
下次在阅读这些书时,不妨试着从这三个层面来解读,或许你会看到更多东西。但是,真正的关键还是自己体现,否则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。
写到这里突然发现,原本我是要说这本书里有趣的观点,结果一个字都没提到……就简要摘录一下吧。
以下内容摘录与整理自《学习高手》柘远继。
▍高效记忆的三个关键
一、努力把记忆的过程趣味化,加入生动有趣的元素。
二、把待记忆碎片讯息连结成块,有规律的块状记忆。
三、借助自己熟悉的内容来记忆新知识点,以旧带新。
书中提到的提升记忆成效的方法有:
多感官刺激记忆法、缩略词记忆法、联想记忆法、早起/睡前记忆法、故事串连记忆法(是不是好像都听过?)
▍有效笔记的四种技巧
一、康乃尔笔记法:纪录(record)、简化(reduce)、记忆(recite)、回顾(reflect)、复习(review),又称为5R笔记法。
二、主题分类笔记法:根据不同主题、环节与版块,将笔记页面分为几个块状(宫格),分别对应一个主题。
三、移动笔记法:将知识点简要写在便利贴或图卡上,以便随时查看。
四、录音笔记法: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详细、完整的复述学习到的内容,之后再回听复习与修正。
▍快速阅读的三个方式
一、快速转眼速读法:用几分钟的时间,快速转眼、提炼关键句、捕捉主题句,初步熟习待读内容。
二、七三原则速读法:七成的时间分配给重要内容,确保对关键论点的理解,剩下三成的时间看剩余内容。
三、三分钟闭眼过电影法:速读后,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闭上眼回顾读过的内容,可以在”过电影”时自问自答、尽量回忆书中的关键讯息。
▍精准阅读的两项原则
一、明确阅读量、制定阅读计划:阅读时的问题列表、随时批注与做笔记、摘录佳句段落、写读后感与书评。
二、做笔记时的二做、二不做:写自己的所思所想、积极做批判性思考;不整段画重点、不抄事实性描述。
▍提升专注力的五种方法
番茄钟、与世隔绝法、激励法、两分钟原则法(能两分钟做完的,绝不拖到第三分钟去做)、舒尔特方格训练法。
—
如果你觉得搜赚吧这篇文章不错,请不吝给我一些掌声;
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也欢迎分享与持续关注我的最新文章。